exchange

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,我會用簡單、清晰的方式來說明 梯度計算的原理Mini-batch SGD 的運行方式整體神經網絡的訓練流程,以及為什麼整個架構設計要是這樣。你可以把這整個流程想像成一個「資料進來-模型計算-錯誤回傳-參數更新」的循環。


🔧 1. 梯度計算的原理(Gradient)

當我們訓練神經網絡時,我們的目標是最小化損失函數(loss function),例如 MSE 或 Cross Entropy。
但我們不知道什麼參數會讓 loss 最小,所以我們要計算「loss 對每個參數的偏導數」➡️ 這就是梯度

梯度 = 損失函數對每個權重的偏導數
意思是:每個參數要調整多少,才會讓 loss 降低最多。

這裡就用到了 鏈式法則(Chain Rule),因為神經網絡是很多層的組合,從 output 一層一層「反向」算回去。


🔁 2. Mini-batch SGD 的運行方式

SGD =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
Mini-batch SGD 是它的改良版:

種類資料量特點
Batch GD全部資料很準,但慢
SGD一筆資料快,但震盪大
Mini-batch SGD一小批資料(例如32筆)速度與穩定性兼具 ✔️

運行流程:

  1. 資料被切成一批一批的 mini-batches

  2. 對每一個 mini-batch 做:

    • Forward pass(前向傳遞)

    • 計算 loss

    • Backward pass(反向傳遞)

    • 更新參數


🔄 3. Backward Pass 如何做(反向傳遞)

這步叫做 Backpropagation,核心是:

使用鏈式法則(Chain Rule)一層一層地計算梯度,從最後一層開始往前傳。

例如:

  • 最後一層 output 為 ,實際答案為

  • 損失函數是

  • 我們要對每一層的權重 計算

這樣每個權重都能知道該怎麼調整。


⚙️ 4. 整體架構為什麼這樣設計?

原因 1:可組合性(Composability)

神經網絡像樂高一樣,每層做一點簡單的事(加權、加 bias、啟用函數),但組合起來就能表現很複雜的函數。

原因 2:可微分性(Differentiability)

每個部分都要可微,這樣才能用微分(梯度)來優化。

原因 3:效率(Efficiency)

Mini-batch + 向量化計算(用矩陣計算而不是 for 迴圈)能讓 GPU 高效訓練。


🧠 整體流程總結(超重要!)

以一個 epoch 的訓練流程來說:

  1. 資料 ➡️ 分成多個 mini-batches

  2. 每個 mini-batch:

    • 前向傳遞(Forward)

    • 計算損失(Loss)

    • 反向傳遞(Backward)

    • 更新參數(SGD)

  3. 重複這個流程很多 epochs,直到 loss 收斂